"绘本不就是哄孩子的故事书吗?能学什么真东西?"" 课堂上又是玩游戏又是表演,会不会太闹了?"—— 这些声音,或许不少绘本老师和阅读课教师都曾听过。有些家长认为低龄孩子读绘本只是看个热闹,担心游戏化课堂会让孩子" 光玩不学 ";也有教育者犹豫:角色扮演会不会让课堂失去秩序?当" 实用主义 "与" 趣味教学 " 产生碰撞,那些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的成长奇迹,正在悄悄改写我们对儿童教育的认知。
在绘本教室,5岁的橙橙把《神奇的黑板熊》里的 "黑板熊再次探险的情节改编成探险剧,展示他的作品喊 "我和黑板熊坐着火箭去银河拉拉星去探险";在小学阅读课上,二年级学生围绕《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展开 "若你身为其中一方,该如何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的辩论,争得面红耳赤却逻辑清晰 —— 这些充满张力的课堂片段,正是趣味教学绽放的生命力。当教育遇见趣味,知识便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点燃孩子多元能力的火种。在绘本《沛泽提诺》的课堂上,老师将故事中 "小方块寻找自己的位置" 转化为一场沉浸式拼贴游戏。孩子们集体用几何图形贴纸,在巨型画纸上自由组合图形,创造出 "牛蛙岛"" 游艇岛 ""开心岛" 等奇幻形象。老师让每个孩子讲述自己的 "小P的故事":"小P来到游艇岛,他遇见了小翅膀,他问小翅膀我是你身上的一部分吗?......"通过创意的形状图形,运用固定的话语进行仿编。这样的游戏化美育活动,让抽象的 "形状认知" 变成了具体的故事创编。孩子们不仅记住了不同图形的特征,更是在集体创作中学会用语言描述视觉想象 —— 原本担心 "玩游戏学不到知识" 的家长,看到孩子回家后用饼干摆图案编故事,才发现趣味课堂早已将认知、创造、表达的种子埋进了孩子的日常。摒弃 "标准答案式" 提问,改用“4+8提问”的开放式话术,能有效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达芬奇想飞》课堂上,老师没有追问 "达·芬奇拿到飞行手册做什么?",而是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看飞行手册,而不是直接就开飞机呢?”接着让孩子们进行联想,“在生活中你看过哪些说明书后,才会操作的事情呢?”让孩子们在不断思考中,联结生活中的事情进行"问题的解决" 。
面对二年级学生,老师将《武松打虎》拆解为 "角色模仿秀" 游戏: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图片中老虎猫和武松猫上场前的图片对应的图片动作进行表演。以及最后老虎猫和武松猫结束后根据双方的动作创编对话。表演结束后,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为什么老虎猫和武松猫上台前要这样做呢?全班都意识到:每个动作背后都藏着角色的心理密码,读懂了动作,才能读懂人物的选择。这种将 "行为分析" 融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低年级学生也能直观理解 "人物性格决定行为" 的文学逻辑。
角色扮演后的 "法庭辩论" 环节,能将浅层模仿升华为深度思考。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教学中,学生分别扮演 "三只小猪"" 狼 ",围绕 "谁说的真话" 展开辩论。小猪方用 "狼的 "无辜辩解" 是谎言,我们说的才是真相" 立论,狼方以 "小猪歪曲事实,我才是被误解的受害者”" 反驳,通过物证、人证增强辩论真实感,引导学生从" 立场不同→视角差异→证据推理 " 层层深入思考。这样的思维碰撞,不仅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孩子学会用辩证视角看待问题 —— 这正是思辨能力形成的重要路径。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3-12 岁正是 "假装游戏"(皮亚杰)与 "形式运算思维"(皮亚杰)发展的关键期。趣味课堂本质上是为儿童提供 "安全的冒险场":在绘本课堂的角色扮演中,幼儿练习 "符号表征"(用头饰代表角色);在小学的辩论活动中,少年尝试 "假设推理"(如果…… 那么……)。这些看似游戏的教学形式,实则暗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让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充满吸引力的探索之旅。

备课前自问:这个环节能让孩子笑出声吗?能让他们眼睛发亮吗?
工具箱升级:准备 "趣味锦囊"(音效道具、角色卡片、创意贴纸等),随时激活课堂氛围
容错机制:允许 "离题的妙想",守护孩子未被驯化的思维火花

当绘本课堂飘出橡皮泥的果香,当阅读教室回荡着辩论的声浪,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热闹的课堂,更是一个个正在舒展的灵魂。那些曾经质疑 "趣味课堂能否培养能力" 的声音,在看到孩子主动提问时的灼灼目光、表达想法时的自信模样后,终将化作认同的微笑 ——原来,最好的教育,本就该让孩子在笑声中成长,在趣味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让我们做那个手握魔法棒的引路人 —— 用趣味点亮课堂,让每个孩子眼中都住着星辰。